河北围场:“山海协作”打通三文鱼产业链 塞罕坝下书写“绿富同兴”新篇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万顷林海的生态滋养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个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使命的县域,近日在生态环境部的帮扶指导下,以“山海协作”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落地为实践路径,迎来了三文鱼产业发展的关键一跃。
扎根围场的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下称“清青锦瑞渔业”),与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签署“木兰1号”深远海养殖深度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围场三文鱼产业成功构建了从“鱼卵孵化”到“淡水育苗”再到“深海养成”的全链条闭环,形成“淡水育苗+深海养成”陆海联动模式。

↑6月25日,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投喂饲料。(记者田策 摄)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围场始终以“守好生态底色、做活产业文章”为发展准则。这里不仅凭借独特的地理与生态禀赋,成为北方罕见的优质冷水资源富集区,更是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数据显示,围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涵养水源1.37亿立方米,100米以下深层地下水经自然过滤后,水温常年稳定在8-16℃,溶氧量超9毫克/升,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这样的生态条件,正是三文鱼养殖“梦寐以求”的天然温床。
专家介绍,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围场冷水环境下三文鱼苗孵化成活率高出15%;对比西北高原产区,其距离京津冀核心消费市场仅300公里,从鱼苗出栏到冷链配送至京津商超,全程可控制在6小时内,实现“从育苗池到餐桌”的新鲜直达。
依托这一生态禀赋,清青锦瑞渔业在塞罕坝下的围场燕格柏乡打造了河北省淡水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自2024年12月首批10万枚三文鱼卵入驻恒温车间以来,基地已形成年孵化1000万尾三文鱼苗的产能。
“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产能突破,核心是守住了围场的生态本底。”清青锦瑞渔业负责人白小雨坦言,基地建设之初便遵循“零污染、高循环”原则,真正实现“养殖不破坏生态,生态反哺养殖”的良性循环。
此次签约合作,更是精准补上围场三文鱼产业的关键短板,让“山海协作”的内涵从资源互补延伸至产业共兴。与烟台经海海洋渔业的合作,聚焦“淡水育苗+深海养成”创新模式——清青锦瑞渔业依托围场优质冷水资源,完成三文鱼鱼卵孵化与幼苗培育的全流程;待鱼苗达到标准规格后,再通过专业设备运输至烟台经海海洋渔业的“深海网箱”,由其凭借成熟的深海养殖技术完成成鱼养殖。
这种陆海联动模式不仅解决了围场淡水养殖空间有限的问题,更借助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在深海养殖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三文鱼养殖周期从传统的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同时通过深海环境的自然净化,进一步提升成鱼品质。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深海网箱。(受访单位供图)
从塞罕坝林场的“一棵松”到三文鱼产业的“一池苗”,围场始终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在生态与产业的平衡中寻找突破。此次企业签约不仅是一次商业合作,更是围场践行“两山”理论的深化实践——以优质生态吸引产业落地,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保护,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未来,围场将继续依托塞罕坝生态品牌优势,持续深化“深海协作”,推动三文鱼产业与生态旅游、精深加工融合发展,让“围场三文鱼”成为特色产业名片,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围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