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发展规划

《中国水产》:“十五”中前期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日期:2005-11-04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结构调整始终是推动我国渔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进入“十五”后,我国继续推动渔业结构调整,渔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对“十五”中前期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审视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作用。

  “十五”中前期渔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情况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时期情况相似,“十五”前三年,我国渔业第一产业(捕捞业和养殖业)在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率继续下降,从“九五”末的68.56%下降到57.51%,下降11.0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分别从“九五”末的19.32%和12.12%上升到21.84%和20.65%,增加2.52和 8.54个百分点。

  从各产业的产值增长情况看,第一产业增长较慢,平均年增长率为5.79%,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6.93%和34.67%。2000年末到2003年末,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量为1683.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量515.68亿元,占总增加量的30.63%;第二产业增加量470.81亿元,占总增加量的27.96%;第三产业增加量697.33亿元,占总增加量的41.41%。

  综上所述,“十五”前三年,我国渔业三产业均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长相对趋缓,而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三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是渔业三产业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

  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五”前三年,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保持持续、稳定、健  康、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资源养护、资源利用与保护矛盾仍然突出

  1、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环境恶化形势严峻。一是资源过度利用以及粗放式经营对资源造成的影响没有根本缓解。“十五”前三年,虽然海洋机动渔业船数量减少0.83万艘,下降2.87%,但总吨数、总功率分别增长43.44万吨、98.90万千瓦,增长率达7.46%、7.77%,捕捞强度不降反增。据调查,海域资源总密度指数仍然较低,主要经济鱼类的中心渔场难以形成。二是水域环境恶化问题突出。据统计,全国天然淡水捕获量90%的七大江河水系中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达5000多公里。近海的海洋环境特别是内湾河口地区的渔业水域环境恶化日趋严重。此外,养殖自身造成的水域污染问题也十分的突出。

  2、病害、旱涝、污染、台风等渔业灾害频发。据统计,2003年,渔业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9.87亿元,约占渔业总产值的5%,损失水产品133.11万吨,约占总产量的3%,受灾养殖面积达674.89千公顷。此外,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也十分严峻,2003年,全国沉船达2102艘、死亡、失踪和重伤达857人。

  (二)渔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渔业三产业配比不合理。渔业经济总产值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水产品加工比率不足33%,其中淡水产品不足5%,而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水产品中近75%产量是经加工后销售的。同时,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许多传统风味水产品仍然沿用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

  2.产品供求结构失衡,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突出表现为:大路货多、优质产品少,原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如鲢鳙鱼等一般产品相对过剩,而同时海参、鲍鱼等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相对短缺,有的甚至需大量从国外进口。

  3.渔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国渔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式与国内国际市场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所制定的标准、规范、规定与国际标准及惯例尚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渔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式不符合国内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三是我国对水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机制也不健全。以上方面大大降低了我国水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渔业生产经营能力不足,渔民增收困难。

  我国渔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根据“市场—生产”的原则通过预测市场需求空间和潜力来组织生产。大部分渔民难以及时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经营意识差,结果导致产品趋同。另外,大多数渔民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加上文化素质偏低,以及过于分散的经营格局,给渔业信贷、科技推广方面带来许多问题,渔民很难得到新上项目的投资和科技的支持,致使绝大多数渔民尚不具备独立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确反应的能力。

  由于国外内总体消费需求增长较慢,水产品结构性、阶段性、地区性供大于求,水产品价格不稳定,加之生产资料上涨等原因,渔民增产不增收十分普遍。另外,渔民转产转业困难,三年渔业人口增长了134万,增长6.93%,客观上也影响渔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也抑制了收入的增长。“十五”前三年,渔民收入增长的平均速度为3.19%。2003年,渔民人均收入5190元,仅完成“十五”计划增幅的34.67%。

  (四)渔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度创新滞后,政府宏观干预不到位。

  目前,国家对水产苗种、病害防治、渔港建设、渔政执法等渔业支撑体系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但从改善渔业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方面需求上看仍然不足,特别是公益性机构运转、科研技术、推广等软环境建设上的财政资金上投入不足,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致使渔业支撑体系的社会化服务功能难能有效发挥。另外,我国目前虽已初步奠定了我国渔业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存在着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缺少对过剩生产能力和低级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加大制度创新,提高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能力。

  渔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思考

  (一)不断丰富和完善渔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渔业产业结构状况是由各地的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状况、价值取向、市场因素等因素综合决定。渔业结构调整也是从三产业配比、产业地域布局、品种和品质、产业链等多个角度对产业进行调控过程,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产业状况和发展条件,不断调整和丰富渔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当前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是:调整优化渔业三产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渔业产业结构升级。在第一产业内部,应大力拓展养殖业,压缩近、外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业在稳定发展传统养殖业的同时,突破以往单纯依靠名(特优品种养殖来调(下转第18页) (上接第9页)整产业结(构的观念和模式,向健康养殖和绿色养殖方向发展,向质量和品牌要效益,真正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同时,加大远洋捕捞相关扶持措施,通过归并、整合,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益。第二产业内部,要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产业化水平。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渔业环境生态化。第三产业是渔业经济中非常有潜力的产业。应突出抓好休闲渔业、旅游渔业以及各类服务业,包括科技、信息、咨询、金融、交通、通讯、运输、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等。同时,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不断优化渔业的区域布局。

  (二)善于应用多种手段调整渔业结构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行业调控是实施渔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一是市场导向是基础。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生产经营者对经济刺激的反应能力,以及对新技术和市场的适应能力,形成自觉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生产结构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政府调控是辅助。由于渔业资源的公共性,使明晰的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的社会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市场控调失灵”情况下,政府大力实施宏观调控,主要包括:提供用有利于渔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供给;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保障市场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等。三是行业调控是补充。由于我国渔业产业的特点和组织的分散性,民间组织在渔业品生产、加工、流通、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从行业管理和政策执行有力的补充。

  因此,各地应提高把握各种手段的作用规律的能力,借助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和政府调控、行业自律“有形之手”形成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促使渔业结构向理想的方向转化。

  (三)政府应发挥在渔业结构调整中的指导作用

  目前,渔业政府主管部门应从产业政策、制度建设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加强对渔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一是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严格落实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养殖业、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的增长,组织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实现捕捞“负增长”战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提高产业质量和竞争能力;利用WTO协定的有关规定,保护渔业等。二是完善渔业制度。要加快制订同渔业相关的法规制度,完善立法和执法体系。重点制定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渔业资源的制度,如限额捕捞制度、渔船报废制度、捕捞劳动力准入制度等;加强养殖证管理,维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和完善渔业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建立同国际接轨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三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原良种体系、病害防治与环境监测体系、科技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渔港、人工鱼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渔业保险、中介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