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怒江:小鱼能否胜大坝
怒江是一条生态江
目前我国大江大河中只剩下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保留着原始生态环境。然而,伴随着新一轮的水电开发热潮,有关部门提出要开发怒江。
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出境后经缅甸进入印度洋。其中下游穿越横断山区的高黎贡雪山和怒山(碧罗雪山),742公里的河段,天然落差达1578米。该地区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25%以上的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包括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怒江中已知的48种鱼类有30多种为本区特有种,其中有4种被列入动物保护国际红皮书。
“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结果,对河流的渔业资源破坏性最大的,既不是过度捕捞,也不是工业污染,而是建大坝、修水库。”农业部渔业局的王希华举例说,长江中的珍贵鱼种——鲥鱼,过去的年平均产量为500吨,最多的年份高达1500吨,现在却已面临绝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在鄱阳湖上游的峡江上修了一座电站,切断了鲥鱼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
当年葛洲坝建成时,由于阻断了中华鲟上溯产卵通道,中华鲟成群跃起,在坝体上撞得头破血流,场面极其惨烈;青海湖周围由于拦河筑坝,入湖水量减少,结果成千上万鳇鱼死在洄游的路上,甚至形成了一条百米长、半米厚的鱼尸带……每建一坝,首当其冲受到危害的就是这些鱼类。这一次噩运可能要降到怒江鱼类的头上,因为在怒江中下游河段建设十三级水电站的规划已在国家有关部门完成。美国过去曾经要在一条河流建坝,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这将影响一种鱼类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后大坝不建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鱼胜大坝”。在怒江,小鱼能否胜过大坝呢?
两方激烈争辩
怒江峡谷地形险峻,峡谷下切极深,形态典型,是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景区中最具魅力的峡谷,被誉为继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状况。2003年7月,“三江并流”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为止,怒江是我国众多河流中未建水坝的两条“处女江”之一(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而这次规划建十三级水电站的地方正是云南西部怒江大峡谷。
2003年8月,在“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座谈会上,来自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科学、经济、农业、社会学等方面知名院士学者在建坝观点上分成赞成与反对两派,双方言辞激烈,不相上下;9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又邀请36位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鱼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怒江水电开发建坝再次进行讨论,会上又形成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赞成方认为,怒江梯级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能产生巨大的发电、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反对方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将对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水生生物、人类生产生活、民族文化等自然、生态、文化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对建水电站能否产生相应的效益,能否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质疑,并援例批驳。“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给子孙后代吧!”他们说。
“我很担心怒江的鱼类”
农业部渔业局高级工程师王希华参加了9月份的研讨会,之后又到云南作了实地考察。“建坝对水生生物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我很担心怒江的鱼类,尤其土著种。”王希华对记者说。
怒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据有关资料记载,土著种占怒江已发现鱼种的70%,如裂腹鱼、江鳗鲡等,它们是怒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一旦建坝,怒江水位升高,水的流速由急变缓,水深度增加造成水温下降,鱼类洄游通道受阻,原有的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几个重要的鱼类栖息繁衍将受到严重影响,会引起生态平衡的改变和环境变化,甚至造成物种灭绝。如果一个物种在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就已绝种,那样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王希华忧心忡忡地说:“从保护渔业资源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对怒江建坝亮红灯。”
如果建坝,对鱼类有没有补救措施?
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鲍宏副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怒江建坝进行水电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应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面貌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从经济效益上说是可行的;但建坝将不可避免地损坏渔业资源,希望决策部门能够尊重渔业部门的意见,对鱼类资源保护有一个补救方案和措施。
农业部渔业局资源环保处郭薇副处长表示,保护和发展同等重要,不能只讲发展,保护也要与发展同样受到重视,并且保护要有措施。如果建坝,就一定要考虑补救措施,而不能对怒江珍贵的鱼类资源置之不理,并且规划时要考虑周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金沙江水电开发一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调查论证,还是因为规划不够,对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严重影响,致使保护区原本已很稀少的极为珍贵的白鲟、达氏鲟、胭脂鱼资源状况雪上加霜。
那么,目前怒江建坝规划有没有保护鱼类资源的方案和措施呢?据王希华讲,怒江规划建坝的地方落差都很大,诸如建过鱼通道之类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实现,到底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和措施,那要对实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证才会知道。
水电开发陷入两难
云南省环保局有关专家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争论不论结果怎样,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将保护和开发这个普遍问题个性化了。一方面,怒江流域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水电资源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于一身;另一方面,地处怒江流域的怒江州是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7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资源的富集和极度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地干部群众改变现状的欲望极其强烈,保护和开发的任务一样艰巨。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避免走极端,确实是一个两难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稿件来源:2004年01月12日《光明日报》B1版)
目前我国大江大河中只剩下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保留着原始生态环境。然而,伴随着新一轮的水电开发热潮,有关部门提出要开发怒江。
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出境后经缅甸进入印度洋。其中下游穿越横断山区的高黎贡雪山和怒山(碧罗雪山),742公里的河段,天然落差达1578米。该地区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25%以上的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包括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怒江中已知的48种鱼类有30多种为本区特有种,其中有4种被列入动物保护国际红皮书。
“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结果,对河流的渔业资源破坏性最大的,既不是过度捕捞,也不是工业污染,而是建大坝、修水库。”农业部渔业局的王希华举例说,长江中的珍贵鱼种——鲥鱼,过去的年平均产量为500吨,最多的年份高达1500吨,现在却已面临绝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在鄱阳湖上游的峡江上修了一座电站,切断了鲥鱼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
当年葛洲坝建成时,由于阻断了中华鲟上溯产卵通道,中华鲟成群跃起,在坝体上撞得头破血流,场面极其惨烈;青海湖周围由于拦河筑坝,入湖水量减少,结果成千上万鳇鱼死在洄游的路上,甚至形成了一条百米长、半米厚的鱼尸带……每建一坝,首当其冲受到危害的就是这些鱼类。这一次噩运可能要降到怒江鱼类的头上,因为在怒江中下游河段建设十三级水电站的规划已在国家有关部门完成。美国过去曾经要在一条河流建坝,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这将影响一种鱼类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后大坝不建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鱼胜大坝”。在怒江,小鱼能否胜过大坝呢?
两方激烈争辩
怒江峡谷地形险峻,峡谷下切极深,形态典型,是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景区中最具魅力的峡谷,被誉为继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状况。2003年7月,“三江并流”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为止,怒江是我国众多河流中未建水坝的两条“处女江”之一(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而这次规划建十三级水电站的地方正是云南西部怒江大峡谷。
2003年8月,在“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座谈会上,来自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科学、经济、农业、社会学等方面知名院士学者在建坝观点上分成赞成与反对两派,双方言辞激烈,不相上下;9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又邀请36位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鱼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怒江水电开发建坝再次进行讨论,会上又形成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赞成方认为,怒江梯级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能产生巨大的发电、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反对方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将对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水生生物、人类生产生活、民族文化等自然、生态、文化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对建水电站能否产生相应的效益,能否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质疑,并援例批驳。“留一条原生态的河流给子孙后代吧!”他们说。
“我很担心怒江的鱼类”
农业部渔业局高级工程师王希华参加了9月份的研讨会,之后又到云南作了实地考察。“建坝对水生生物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我很担心怒江的鱼类,尤其土著种。”王希华对记者说。
怒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据有关资料记载,土著种占怒江已发现鱼种的70%,如裂腹鱼、江鳗鲡等,它们是怒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一旦建坝,怒江水位升高,水的流速由急变缓,水深度增加造成水温下降,鱼类洄游通道受阻,原有的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几个重要的鱼类栖息繁衍将受到严重影响,会引起生态平衡的改变和环境变化,甚至造成物种灭绝。如果一个物种在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就已绝种,那样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王希华忧心忡忡地说:“从保护渔业资源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对怒江建坝亮红灯。”
如果建坝,对鱼类有没有补救措施?
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鲍宏副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怒江建坝进行水电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应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面貌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从经济效益上说是可行的;但建坝将不可避免地损坏渔业资源,希望决策部门能够尊重渔业部门的意见,对鱼类资源保护有一个补救方案和措施。
农业部渔业局资源环保处郭薇副处长表示,保护和发展同等重要,不能只讲发展,保护也要与发展同样受到重视,并且保护要有措施。如果建坝,就一定要考虑补救措施,而不能对怒江珍贵的鱼类资源置之不理,并且规划时要考虑周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金沙江水电开发一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调查论证,还是因为规划不够,对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严重影响,致使保护区原本已很稀少的极为珍贵的白鲟、达氏鲟、胭脂鱼资源状况雪上加霜。
那么,目前怒江建坝规划有没有保护鱼类资源的方案和措施呢?据王希华讲,怒江规划建坝的地方落差都很大,诸如建过鱼通道之类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实现,到底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和措施,那要对实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证才会知道。
水电开发陷入两难
云南省环保局有关专家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争论不论结果怎样,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将保护和开发这个普遍问题个性化了。一方面,怒江流域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水电资源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于一身;另一方面,地处怒江流域的怒江州是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7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资源的富集和极度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地干部群众改变现状的欲望极其强烈,保护和开发的任务一样艰巨。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避免走极端,确实是一个两难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稿件来源:2004年01月12日《光明日报》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