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渔业大有可为
眼下虽然已是初冬,寒意渐隆,但北京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发展却让人感觉春意盎然。12月5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14名常务委员调研全市都市型渔业发展现状。
人大委员首先来到位于京东的著名金鱼之乡——朝阳区黑庄户。该乡养殖金鱼始于清代,当时有几户渔民为皇室养殖观赏用金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繁养金鱼的技术一直在民间延续至今,改革开放以后得以发扬光大,成为重要的乡域产业。全乡共有金鱼养殖户500多户,养殖面积5000多亩,从业人员3000多人,平均亩利润月在5000——10000之间。近年来,乡政府委扶持金鱼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了“黑庄户观赏鱼发展中心”,为养鱼户提供苗种、技术支持,今年已经帮助全乡养鱼户出口观赏鱼290万美元。
人大常委委员们又来到了位于昌平区小汤山的常兴庄渔场。在农业部支持下,昌平区水产公司建设了“北京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主要以罗非鱼育种、养殖、销售为主,年产罗非鱼种1000多万尾,通过供种、技术、防病和保护价收购加工等服务,带动1000多户渔民养殖罗非鱼,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近两年来,北京市农业局根据市政府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理念,使郊区以养殖生产为主的传统渔业向集“生态、生活、生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渔业转变。
一是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保护为手段,以维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库区渔民增收为目的,大水域生态型渔业有了新的建树。2007年市农业局联合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公园管理中心,已经在全市9个区县的26个水库、湖泊、河流和景观水域的近20万亩渔业水域,累计投放鲢、鳙、草、鲂、虾、蟹等各类水生生物共2131.14万尾;采集池沼公鱼卵11.1亿粒。在对水生资源进行增殖保护的同时,改善了水域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二是以山区垂钓、烧烤、渔事体验等休闲渔业和部分平原地区观赏鱼养殖、出口为主体的生活型渔业。全市开展旅游休闲渔业的池塘水面1160万平米(合1.74万亩),占全部池塘水面的19.1%,全市休闲垂钓场所1299处,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年经营额2.86亿元,配套服务设施发展到56.17万平米,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休闲渔业企业有4家。
三是以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虹鳟鱼养殖、鲟鱼育种业和四级(引种育种中心、国家级良种场、市级良种场和苗种场)共32家水产苗种场构成的生产型渔业。虹鳟鱼为主打品种的冷水鱼产业,保持着苗种繁育量、成鱼产量、商品鱼消费量三个全国第一的水平。怀柔顺通虹鳟鱼养殖中心作为全国最大、最先进的虹鳟鱼良种场,全年生产苗种一千多万尾,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北京三大鲟鱼鱼种场的苗种孵化量占全国的60%以上。
这种以“三生渔业”为主体的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模式,从全方位、立体的拓广了渔业的发展空间和功能,初步实现了开发渔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优化生产功能的目标,使京郊渔业在惠及渔(农)民的同时,向惠及全体市民延伸,北京渔业迎来第二个春天,全市渔业呈现出和谐有序地发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