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工作动态

辽宁盘锦全力打造中国河蟹第一市

日期:2010-02-2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始终把发展河蟹产业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全市农民增收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河蟹产业已成为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河蟹养殖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河蟹产量达到4.1万吨,实现产值14.8亿元,仅养蟹一项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就达1060元,占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16.5%,是农业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最大的一项产业。目前,盘锦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苗种生产基地、河蟹出口基地。2009年9月,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授予盘锦市“中国河蟹第一市”。

  按照“大养蟹、养大蟹”的产业发展战略,盘锦市全力打造“中国河蟹第一市”,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模式,积极推动养大蟹工程

  盘锦市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养大蟹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养大蟹技术规范,使大规格河蟹产出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产值效益翻一番。结合盘锦的实际情况,落实养大蟹工程面积11.2万亩,科学地提出了“六种模式”:即盘山模式、光合模式、高淳模式、苇田模式、沟渠模式、水库模式;“六项工程”:即优化良种工程、蟹田建设工程、病害防治工程、饵料保证工程、技术培训工程、河蟹品牌工程。养大蟹工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年产优质商品蟹289.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近17593万元,利润6234万元,与常规养蟹相比增加效益2780万元。

  二、依靠科技,促进河蟹产业发展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全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实施“科技兴蟹”战略。一是坚持高标准,严格技术规范。制定下发了《盘锦市河蟹养殖技术规范》和《稻田养成蟹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标准,编印了《稻田养蟹经验汇编》和《稻田种养新技术问答》。二是认真实施“河蟹丰收计划”。全市共下达“河蟹丰收计划”20万亩,通过实施“河蟹丰收计划”,大面积推广稻蟹种养新技术,成蟹亩产由18公斤提高到26公斤,稻田养幼蟹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80公斤,使“蟹田种稻”成为亩产水稻1500斤,亩稻蟹收入1500元的“双千五”田,形成“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三是建设高标准蟹田工程,提高养蟹水平。每年定期召开蟹田工程现场会,坚持蟹田工程标准,为养大蟹工程奠定基础。四是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模式。盘山县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探索出了“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田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即“1+1=5”,稻蟹鱼豆亩综合效益达到1500元以上。这一模式得到农业部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作为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在全国推广,目前,已实现辐射推广面积70万亩。

  三、加大投入,扶持河蟹产业发展

  为了调动农民养蟹的积极性,盘锦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河蟹产业的投入。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拿出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银行贷款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大资金投入。

  同时,对养大蟹重点乡镇实行“四奖”、“四补”、“四免”,即:奖出口企业、奖销售大户、奖典型示范户、奖优秀指导员;补蟹种、补饲料、补药品、补机械(插秧机);免特产税、免水电费、免水利工、免义务工等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养大蟹积极性。

  四、强化服务,保障河蟹产业发展

  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始终把强化服务做为河蟹产销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抓技术普及工作,充分发挥乡镇水产站作用,向农民广泛传递养蟹信息和普及养蟹技术,还组织了30名科技人员的下乡服务队,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全市养蟹技术指导。二是抓苗种服务。在蟹苗生产上不断研究新工艺,探索新办法,在亲蟹选择、育苗密度、温度、盐度、用药等方面严格掌握,坚决实行水产养殖证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三是抓产后服务,产后服务主要是河蟹销售、加工和越冬贮藏等。全市建成河蟹批发市场2处,其中胡家镇“天下第一河蟹市场”闻名全国,成为全国河蟹销售的集散地,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在河蟹销售期,最高日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全市建立市、县、乡三级河蟹销售协会7个,培育各种河蟹销售中介组织近百个,经纪人队伍近6000人,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起90多个销售网点,形成了“早上盘锦田中蟹,午间京津盘中餐”的局面。盘锦河蟹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地。2009年9月在中国河蟹节展洽会上一次签约贸易合同2600吨,购销额达2亿多元。2009年6月,盘锦河蟹统一注册为“大辽”牌,在全国第二届中国名蟹大赛中荣获“十大名蟹奖”, 叫响全国。在做好河蟹销售工作的同时,全市在河蟹冬贮和加工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冬贮河蟹达到近万吨。河蟹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市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领导,保证河蟹产业发展

  盘锦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河蟹产业发展,并不断加强对河蟹产业的领导。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强化领导指挥系统。各级领导把发展河蟹生产纳入中心工作,全市建立了分管市长、县(区)长、乡(镇)长、村长及渔业局长“五长”负责制,责任层层落实,每年由市政府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都分别成立了河蟹产业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领导的“指挥田、示范田、实验田”三田合一的样板田。每年市政府都要提出“发展河蟹产业的具体实施意见”。各县(区)、乡(镇)都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农业、财政、科技、金融等部门与渔业部门通力协作制定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支持河蟹产业发展。三是实行目标管理,各县(区)把发展河蟹产业列入农村经济发展计划,把任务指标分解到乡(镇)、村,并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目标进行管理,年终进行统一考核和奖惩,形成了基层干部抓河蟹产业工作的激励机制。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螃蟹为媒,百姓受益。市政府连续十年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举办河蟹节系列活动,组织蟹王争霸赛、经贸洽谈、科技研讨、烹饪大赛、表彰销售和养殖大户、文艺演出等内容,有效地促进了河蟹产业技术的再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再提升,文化品位的再创造,以及产业链的再延长,对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意义。

  把盘锦河蟹产业做强,把盘锦河蟹规格养大,把盘锦河蟹品牌叫响,将作为盘锦市渔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在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盘锦河蟹产业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增加渔民收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盘锦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蟹类中产量最多的淡水蟹。盘锦是中国最大的河蟹产地,素有“蟹都”之称。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它虽在淡水江河中生长,却出生于咸淡水汇融的浅海里。每年仲秋之后,河蟹成群结队奔向大海,在浅海海域交尾、产卵、孵化,待到来年春末夏初,成群的幼蟹顺潮汛溯江河而上,到淡水中继续生长,逐渐长为成蟹。河蟹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与南方的大闸蟹不同的味道。蟹肉不仅含有维生素A、蛋白质、糖、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疏通经络等药用功效,河蟹有多种食法,或蒸或煮,亦可生卤、捣酱,做成蟹豆腐、醉蟹,其味道更加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