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专题成果获好评
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室曾志南研究员主持的福建省星火计划“一县一业科技示范”专项“菲律宾蛤仔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专题成果获广泛好评,并于近日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专题播出。该项目是2004年由福建省科技厅下达,由莆田海源实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曾志南同志任责任专家。经过2年多研究、试验和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菲律宾蛤仔俗称花蛤,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花蛤也是福建最重要的海产养殖贝类,其养殖规模和产量仅次于牡蛎位居第二,目前全省花蛤养殖面积已达20万亩,养殖产量37.67万吨,年培育白苗5万吨,其苗种生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70%以上,该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花蛤苗种培育基地。花蛤的育苗、养殖和加工业已成为福建中南部沿海的特色产业,对于福建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养殖花蛤生长缓慢、个体小型化、性早熟、死亡率高、抗逆性差,究其原因除养殖环境污染和养殖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外,最主要原因是种质混杂和退化。该省自1975年开展花蛤土池人工育苗至今已有三十年,育苗生产的亲本均来自同一家系种群,由于近亲繁殖导致某些有害隐性基因从杂合状态转变为纯合状态而产生近交衰退,加之不定向选育,出现种质混杂和退化,花蛤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花蛤良种选育、品种改良已十分迫切。为此,2004年福建省科技厅立项,开展了花蛤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2年多来,项目组采用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成功选育出第二代花蛤良种,良种的壳型、斑纹壳色以及生长速度和抗逆性等都优于普通花蛤。同时项目开展了大面积垦区花蛤混养模式和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了花蛤健康生态型养殖模式。
本项目的实施,已基本解决影响该省花蛤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技术,这对于实现花蛤良种产业化,引导花蛤育苗和养殖业朝着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菲律宾蛤仔俗称花蛤,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花蛤也是福建最重要的海产养殖贝类,其养殖规模和产量仅次于牡蛎位居第二,目前全省花蛤养殖面积已达20万亩,养殖产量37.67万吨,年培育白苗5万吨,其苗种生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70%以上,该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花蛤苗种培育基地。花蛤的育苗、养殖和加工业已成为福建中南部沿海的特色产业,对于福建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养殖花蛤生长缓慢、个体小型化、性早熟、死亡率高、抗逆性差,究其原因除养殖环境污染和养殖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外,最主要原因是种质混杂和退化。该省自1975年开展花蛤土池人工育苗至今已有三十年,育苗生产的亲本均来自同一家系种群,由于近亲繁殖导致某些有害隐性基因从杂合状态转变为纯合状态而产生近交衰退,加之不定向选育,出现种质混杂和退化,花蛤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花蛤良种选育、品种改良已十分迫切。为此,2004年福建省科技厅立项,开展了花蛤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2年多来,项目组采用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成功选育出第二代花蛤良种,良种的壳型、斑纹壳色以及生长速度和抗逆性等都优于普通花蛤。同时项目开展了大面积垦区花蛤混养模式和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了花蛤健康生态型养殖模式。
本项目的实施,已基本解决影响该省花蛤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技术,这对于实现花蛤良种产业化,引导花蛤育苗和养殖业朝着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