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水产养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螺旋藻产业的发展潜力及对策

日期:2007-04-0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我国螺旋藻产业是近20 年来兴起的新型水产品养殖业。经过20 年的曲折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螺旋藻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从国内养殖区域看,最初从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逐步向沿海及北方地区延伸。2003年内蒙古首次试养成功,到2006年养殖面积已发展到50万平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螺旋藻生产基地。

  一、发展现状:

  鄂尔多斯市的螺旋藻养殖主要集中在鄂托克旗的乌兰镇轻工业园区。从2003年的一家养殖企业3万平方米养殖面积起步,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到9家养殖企业、3家养殖户和1家加工企业。面积发展到50万平方米,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由于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也符合欧盟出口标准,70%的螺旋藻粉出口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鄂尔多斯市的螺旋藻养殖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生产企业建设投资均超过200万元,养殖方式全部是塑料大棚,配套比较先进的自动控温雾化干燥设备。企业技术骨干文化素质都是化工、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都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仅四年时间,鄂尔多斯市螺旋藻养殖技术和工艺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先进行列。一是在全国同行业率先采用了“新型”燃煤热风炉代替燃油炉技术,并取得成功。主要特点除热风温度恒定外,运行成本大幅降低,烘干藻粉的吨成本由原来的5000元,降低到不足1000元。江苏等地的螺旋藻企业也开始了效仿改造。二是在碳源原料使用上,首次使用天然碱碳化合成的小苏打下游产品——母液碱。代替南方普遍使用的成品小苏打。并探索出了成熟的生产工艺。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藻成粉吨成本由原来使用小苏打、天然碱生产工艺成本的7600元降低到2900元。降低4700元、61.8%。三是采用塑料大棚养殖,既充分利用北方地区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从而达到提高水温的目的,同时也减少了露天养殖造成的污染。在收藻、干燥、包装、补放液等整个工艺流程中,也不断革新改造,使螺旋藻养殖技术和工艺水平快速提高,养殖单产和质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以蒙健螺旋藻公司为例,3万平方米养殖面积年总产达40.5吨,平均每公顷生产14吨,是国内单产最高的养殖场之一。鄂尔多斯市螺旋藻养殖的不断进步,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山东、江苏等地同行也前来进行技术交流。国内一些螺旋藻的研究专家,教授多次前来考察指导。

  二、发展潜力

  鄂尔多斯市的螺旋藻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1、 就地生产养殖螺旋藻主要原料天然碱碳化合成的小苏打下游产品——母液碱,由于该原料不便长途运输,只有在当地养殖才能够体现出价格低廉,大幅度降低成本的优势。

  2、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夏季日照长光照强烈,阴雨天少,适宜于大棚养殖,有利于藻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具有创造优质、高产的先决条件。养殖水源水质好无污染,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低。水质决定了螺旋藻粉中重金属含量高低,而重金属含量是衡量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先决指标。

  3、当地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

  4、当地星罗棋布的天然碱湖,生长着原始的螺旋藻,现已初步定名为内蒙古螺旋藻种。可选育出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质藻种。

  三、发展对策: 

  我国螺旋藻养殖还处在低水平阶段,无论从单产水平还是产业化水平看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鄂尔多斯市的螺旋藻养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原粉的深加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优势。

  (一)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尽快培植以大型深加工企业为龙头、联合多养殖公司和农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螺旋藻产业化经营格局。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协会,制定章程,使鄂尔多斯市的螺旋藻产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二)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政府要在新品种、新技术工艺引进推广上给予支持。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挖掘增产增效潜力。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试验推广上下功夫。就单产而言,我国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公顷15吨就很不错了,但国外的最高单产可达每公顷50吨,可见,提高产量的空间很大。比如在营养液配制上,改变现在的凭经验施肥的作法,实行缺什么补什么、补多少的精确施肥方法,最大限度满足螺旋藻生长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利用内蒙古无污染等优势,发展有机螺旋藻。在新品种开发上,向高产品种及富含某种活性物质的多品种方向发展。通过采取增产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措施,从而降低市场销售价格,使螺旋藻产品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