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水产养殖

湖北荆门小龙虾成就大产业

日期:2007-05-31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从1997年到2007年,10年的时间里,小龙虾的身价翻了10多倍。但市民吃虾热情不减,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小龙虾出口的缺口也在加大。湖北省荆门市养殖小龙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又到了龙虾起捕上市季节,从该市野生龙虾寄养现场会上获悉,当前,全市龙虾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集养殖、流通、加工一条龙的大产业,且该产业还在进一步完善,壮大之中。      
   
  养殖:每亩收入过千元  

  沙洋县官(土当)镇同兴村村民任清华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的低洼冷浸田养虾获得成功。截止5月中旬,他在300亩水稻闲置田里收获龙虾1.3万公斤,获纯利6万元。任清华笑着说:“这全是意外的收入。”  其实“意外”的收入早就在“意料”之中。“龙虾养殖成本低,技术简单,而效益却十分可观。”该市水产局一位从事水产养殖的专家告诉记者,荆门在龙虾养殖过程中已探索出了虾稻连作、虾稻轮作、虾稻共生、池塘专养、池塘套养等5种养殖模式。目前,全市已发展虾稻连作养殖面积达到了11万亩。  

  据任清华介绍,前些年,他承包了同兴村300亩低洼湖田种植水稻。每年稻谷收割后湖田因积水被搁置冬闲。2006年春天,任清华看到龙虾价格节节攀升,同时,水产部门正在推广虾稻轮作技术,他决定充分利用稻田谷物、昆虫等丰富的自然饵料资源,在300亩低洼湖田里试验稻虾连作,一地多用,一年多收。去年7月,他投资1.5万元从潜江等地购回了350斤龙虾种苗进行龙虾繁育,在省水产科研所专家的指导下,繁殖虾苗62万多尾。去年金秋十月,在湖田里的水稻收割后,任清华将培育的60多万尾虾苗全部投放到水稻田里,今年4月中旬开始捕捞上市销售。他算了一笔账:每亩投虾30—50斤,成本180—300元,次年收获小龙虾200—300斤/亩,按目前市场价最低5元出售,收入1000—1500元,扣除成本,一亩田纯收入820—1200元。高于种植油菜、小麦收入。  

  荆门水产局一位负责人说:“一般养虾的田都是低洼田,不适宜种旱作物,而实行虾稻连作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低洼田冬春撂荒问题,而且收到钱、粮双增的效果。还对水稻种植起到省时省力、保肥增肥、恢复地力的作用。”  
      
  流通:龙虾销量超万吨 

  去年龙虾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走高,效益可观。    该市水产局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该市龙虾养殖面积达到了8万亩,产龙虾0.8万吨(不包括天然捕捞)。为让龙虾养殖效益得到最大发挥,该市水产部门积极组织龙虾养殖大户和销售组织成立龙虾销售协会,在协调行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在行业指导、行业自律、市场准入、对外交流、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经过一年的发展,全市仅龙虾养殖和销售协会就成立了4家,全市有1000多人专业从事龙虾收购工作,这些经纪人在各乡镇的街头、村头、路口设点随时随地敞开收购,当场结算现金。  

  据了解,目前,沙洋县毛李镇庙集龙虾销售协会在龙虾上市季节每日收购龙虾达到8吨,基本形成了购销一条龙。收购点上,每天都有的小商贩,将自己在各村收购的龙虾送来交易。此外,协会还专门配置了一辆龙虾收购专车,对养殖大户还实行上门收购,每天收到龙虾按大小分类销售,大龙虾进入冷库后销售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市场,小龙虾则直接进入我市周边龙虾加工企业。 
     
                加工:产品出口赚美元 

  为把龙虾产业做强做大,荆门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在抓好基地建设、发展龙虾养殖的基础上,组织工作专班,加紧联系落实龙虾的加工的产后工作,确保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有机对接。  

  楚龙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是京山县水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项目,于2003年正式投产,投产后加工原料主要依赖龙虾的天然捕捞,生产规模难以扩大。近年来,由于该市野生龙虾寄生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龙虾加工提供充足的货源,楚龙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先后投入1000万元,扩征土地100亩,并增添加工设备50台套,对生产规模进行了全面扩建,扩建后可年加工虾仁1000吨、加工甲壳素化妆品原料100吨、加工虾尾100吨,可创产值5000万元。加工产品将直接出口欧盟,可创外汇300万美元。  

  与此同时,荆门市引进的东湖食品和华山虾仁加工企业也已落户沙洋,目前2家龙虾加工企业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预计建成后全市年加工生产龙虾能力将达到3.2万吨,可创产值3.5亿元,可出口创汇1千万美元。  

  沙洋水产局一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与欧美市场鉴定购销合同为每年出口虾仁4万吨,但实际出口只为1.8万吨,龙虾从养殖到加工的前景均十分广阔,随着加工企业的发展龙虾市场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