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渔情信息

湖北黄冈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对策的探讨

日期:2004-09-10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一、湖北黄冈市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水产品加工既是黄冈市的一个传统产业,也是该市的弱势产业,表现为“一长三低”,即加工历史较长,加工水平低,产量低,效益低。全市水产行业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2家,其中国有加工企业7家,共有水产冷库10座,年加工能力9450吨,冻结、冷藏能力640吨/次。由于受资金、市场、效益等影响,12家企业中今年实际仍在生产的只有5家,其余均停产或转向。

  目前该市水产加工的品种有鱼面、鱼丸、鱼糕、龙虾仁、青虾仁、鱼罐头、鱼排、鱼块、鱼酥、鱼片、蒸煮熟龙虾、莲子粉、藕粉、藕丸、盐渍藕等20余种,年实际加工产量6300吨左右,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其中大宗加工产品鱼面2800吨,鱼丸1300吨,鱼糕150吨,龙虾仁1000吨,鱼块900吨,占总量的97%;水产品加工业年产值不足7000万元,占整个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到3.0%。全市没有一家年产值过500万元的水产加工企业,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水产品加工的主体仍然是个体和家庭联合体。

  该市水产品加工呈现以下六大特点:(一)仍以传统产品为主,新开发的产品少。像鱼面、鱼丸、鱼糕、藕丸、藕粉、鱼罐头、虾仁等大宗加工产品,都是黄冈市的传统产品,历史悠久,有的在建国初就有加工,且多年来制作方法与质量亦无大的变化,而新开发的产品则少之又少。(二)仍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除上述加工工序简单的传统产品外,工序稍复杂一些的产品黄冈市大多只能进行初级加工,生产出半成品后再运销外地厂家精加工,致使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大部分利润被外地厂家赚走。如黄梅加工的蒸煮熟龙虾,在本地只将龙虾煮熟,然后进行冷冻保鲜后运送到江苏等地进行深加工;蕲春的盐渍藕,本地只将藕洗净,去掉两端,就运销外地厂家深加工。还有武穴的珍珠系列加工,鱼的“三去”加工等都是初级加工。(三)仍以手工制作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全市80%以上的产品完全出自手工制作,既影响质量,又浪费原材料,剩下20%的产品也只有部分工序借助机械来完成,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现代化流水作业生产线。(四)仍以个体私营加工为主,质量参差不齐。个体、私营业主、联合体加工占到年加工总量的90%以上,国有集体加工处于次要地位,由于加工零星分散,既无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上不了档次。(五)仍以自食内销为主,出口数量太少。表现为主要在县(市区)内销售或自食,少量在国内其他地区销售,很少出口国外。既使有出口到国外,也多是初级产品送到外省市进行深加工后间接出口。(六)仍以季节性加工为主,每年加工时间不长。由于受到水产品养殖周期、上市量和季节的影响,水产品加工呈现出阶段性,一般情况是夏秋季以虾加工为旺季,冬季以鱼类为主,所以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是季节性生产,难以满负荷运行。

  二、制约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原因

  黄冈市水产品加工长期得不到良性发展,并在近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一)水产品自身的特点给加工增值造成了困难。淡水产品尤其是鱼类产品,其含水量都高达70%~80%,且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禽畜产品,同禽畜产品加工相比(尤其精深加工),明显存在加工后干物质太少,不易保存,易变质等缺陷。由于干物质少导致加工产品重量轻,又由于高温条件下加工易造成蛋白质变性,难以长期保存,影响质量稳定。这些都使淡水产品难以通过加工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加上加工过程中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稍有不慎,往往会导致亏损。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淡水产品的加工虽然是今后渔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但并不被人们普遍看好。
   
  (二)水产品需求仍以活鲜消费为主导地位。水产品消费仍是以活鲜销售为绝对优势,黄冈市及周边地区同全国的总体消费需求一致,吃食活鲜水产品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喜好和必然要求,全市大部分水产品以活鲜销往安徽、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市。在此局面下,冷冻水产品,一些淡水鱼类加工制成品普遍滞销、贱销,给这类冷冻、加工企业的冲击是极大的,造成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甚至亏本经营,严重的终至停产、倒闭。像该市梅川水库的水产品加工,市场因素就是导致其停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分析预测,活鲜水产品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大,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短期内不会改变。

  (三)加工技术难度大,一直未能开发出新的产品。淡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长期以来少有突破,国内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科研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落后,导致诸多加工技术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并且研究经费短缺,造成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在这种大背景下,加上该市的水产品加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对现有先进技术引进不够,吸收速度慢,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致使到目前为止,一直没能开发出市场畅销、质量稳定、能够叫得响的拳头特色产品,使得黄冈市加工的水产品销路不畅,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脆弱,近几年来萎缩严重。

  (四)资金匮乏,规模过小,难以形成龙头企业。黄冈市水产加工企业大多是80年代中后期依靠自身积累和地方少量贷款建立起来的,国家很少给予资金支持。由于投入不足,规模小而全,其产品无法做到薄利多销,无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又由于多数经营不善,缺乏市场经济经验,大多数企业没有利润积累,靠自身根本没有能力扩大再生产;再加上政府没有资金扶持,银行不给贷款提供流动资金,导致企业不仅没能向高昂龙头方面发展,而且整体出现萎缩。黄梅一直是该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最多、产品最多的县市,全县原有国有、集体水产加工企业七个,由于资金缺乏及市场消费等原因,多数企业停产或转向经营,三个被私营业主租赁,生产、运销青虾仁、蒸煮熟龙虾、干制毛花鱼、活鲜虾,维持季节性生产经营。龙感湖管理区97年利用草鱼加工生产五香干鱼,市场销售很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资金投入,年产量仅一万斤,始终未形成批量,导致利润上不来,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五)认识未跟上,缺少政策扶持,经营环境欠佳。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由于当前水产品销售不存在大困难,多数领导在思想上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重产品销售轻转化增值的倾向,没有真正从产业的长远发展上去考虑。由于认识原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力度小,不仅没有优惠、扶持政策,而且还要企业承担各种数额不低的税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甚至危及正常运转,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黄冈市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1、稳定发展传统加工产品,高起点开发健康、安全、营养、方便的水产食品。根据该市水产资源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沿海地区发达的水产品加工技术,借鉴沿海水产品的加工企业的经验,重点开发以下四大系列产品:①鱼制品和风味食品系列:如鱼香肠、鱼排、鱼汁、鱼方便面、虾类系列食品等。黄梅青虾、龙虾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可将现有设备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引进部分生产线和先进技术,组建虾类加工出口集团。②水生植物食品系列:重点开发芡实、莲藕、马蹄、菱角等资源丰富的水生植物,将其加工成高品质的饮料和速冻小包装食品。团风、蕲春、黄梅有一定基础,可先行开发。③工艺装饰制品系列:如鱼皮制品——皮包、皮带、皮衣,各种珍珠制品——珍珠项链、珍珠戒指、珍珠耳环,河蚌贝雕系列工艺品等。武穴市在这方面有一定技术与优势,下一步如在人才与技术引进上多做文章,会很有前途;④医药保健品系列。如黄梅、武穴等县市可以发挥已掌握的水解珍珠技术、甲壳素提取技术,利用丰富的虾壳、蚌壳等附产品生产珍珠层粉、甲壳素等医药保健品原料。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两年黄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优化了黄冈的投资环境,引来了大批客商投资黄冈办厂,如汇源集团、太子奶集团等。已落户黄冈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有2家,其中台商企业1家,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黄冈水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先进设备,引进技术人才,引进资金,引进加工企业,培植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该市水产加工业的发展。

  3、因势利导抓好活销,“加工”效益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已从吃鲜鱼、冻鱼、腌制鱼、加工鱼转变为吃活鱼,并成为消费的主流,吃活鱼这种消费需求已被人们推崇和喜爱。因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做的,要因势利导,提高活鲜水产品的上市量,满足消费需求,促进渔业效益的提高。水产品的活鲜销售,本身也是一种“加工”过程,比较效益大幅提高,活鲜销售要从捕捞工具、捕捞方式、运输工具、供气供氧、上市时间、包装等工序进行全方位改进,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亚于工厂化加工程序,其效益有明显提高。如太白湖渔场去年180万公斤成鱼的活销为主,产值达700多万元,平均每公斤4.1元,武黄湖渔场180万公斤成鱼以鲜鱼为主,产值480万元,平均每公斤2.67元,两者效益相关巨大。目前市场上白鲢、花鲢、草鱼、鲫鱼等死鱼与活鱼价格相差较大,一般在每公斤1元以上,鳜鱼等名特优每公斤价格相差则超过10元以上,从某种程度讲,其利润不低于工厂化加工利润。目前该市活鲜水产品上市率达到60%,少数湖泊渔场达到80%以上,因此抓好活鲜消售,提高“加工”利润仍有较大空间,如果全部实现活销,全市可增加产值5—8亿元,利润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