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浅谈关于促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渔民增收的几点认识

日期:2006-04-25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几年全区渔业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工作思路指导工作,在呼和浩特市的渔业工作目标中也把促进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渔民增收作为根本目标。增加渔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殖生产模式与管理理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如何保持渔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渔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渔业工作者遇到的新课题。

  现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对促进呼和浩特市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民增收问题谈几点认识。

  1、实施调整推动战略,靠产业化升级促增收

  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切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渔民能否增收,关键是看市场需求量,要把市场作为生产的第一信号,根据市场需求品种和数量进行养殖结构调整。二是围绕提高品质调结构。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新品种,全面提高水产品档次。使其产品的份额达到50%以上。同时,还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努力扩大绿色安全、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比如以黄河流域包括土左旗、托县等渔业产区为基地,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养殖。

  2、通过发展渔区二、三产业增加渔民收入

  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地的地理、交通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格局。譬如,因城市规划,在城郊周围再发展大面积精养池塘已不现实,可选择地理优越、交通方便的鱼池发展垂钓、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呼市小黑河水产站实验渔场就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此地距呼市市区6公里,临近蒙古风情园、昭君墓。可利用现有的100亩为精养池塘、一座700平方米温室大棚、办公室、食堂等设施,可通过新建宾馆、垂钓池塘改造、环境修整等建成呼市唯一一家集观光、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渔业健康活动中心。还可利用哈素海、黄河等自然资源在当地建立生态渔业园区,发展渔区旅游业。黄河流经我市清水河县和托克托县,长度达38公里,黄河鲶、黄河鲤等土著品种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口碑。(黄河鲶90---150元/公斤,黄河鲤80--120元/公斤)。

  这种以养殖垂钓、养殖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养殖经营模式,也激活了渔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弥补了因商品鱼集中上市价格低、卖难滞销的不足。休闲渔业已逐渐成为发展渔业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渔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3、实施渔民协会带动战略,靠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利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促进水产养殖者从小农经营向产业化转变,积极引导从业人员组建多个各具特色的渔业协会或合作社。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实践证明,协会具有很强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渔业协会就是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按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渔需物资供应、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养鱼户的生产经营水平,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发展,也提高了养鱼户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均衡上市,稳定了水产品的价格,达到了渔农会员增产增收的目的。

  4、通过科技兴渔增加渔民收入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渔战略。通过深化改革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池塘养殖、小网箱养殖、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及苗种繁育等养殖技术;逐步推广水产养殖科学管理、优良苗种放养技术、优质饲料投喂技术、科学的病害防治技术等健康养殖技术,保证水产养殖安全;优化渔业资源及养殖模式,建立渔业增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高渔业的综合、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使水产养殖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对科技进行储备开发。一是培养一批知识层次高、专业水平精的科技队伍。使专业人才优势在渔业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把知识转化为效益。二是通过培训,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渔民素质,培养出知识型渔民。通过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病害防治技术、信息获取能力使渔业增效问题落在实处。

  5、通过树立“品牌”战略,增加渔民增收

  一个有品牌的商品,不仅有好的销售市场,还有好价位。当前水产品市场供应丰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水产品的认证、产地认定的方式树立具有特色的水产品品牌,如通过树立“哈素海河蟹”、“哈素海鲤鱼”、“托县黄河鲤”、“托县黄河鲶”等品牌扩大市场份额,达到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