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淡水渔都
荆州位于“千湖之省”湖北中南部,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和洪湖市,是“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历史悠久,《史记》就记载了荆楚先民“饭稻羹鱼”的渔耕生活方式。
荆州得水独厚,占水之优。近年来,在农业部和湖北省农业厅、省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荆州市发挥渔业资源优势,坚持“重抓水产”战略,优化健康养殖模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渔业品牌创建,水产业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千亿农产品加工大产业的重要支柱。“十二五”期间,荆州将以“建设水产强市、打造淡水渔都”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升质量保安全、突出加工增效益、争创品牌树形象、强化科技添后劲,基本实现“一鱼一标准、一鱼一联社、一鱼一品牌、一鱼一产业”格局,奋力推进“一基地四中心”建设,即全国淡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和淡水渔业科研中心、淡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为湖北打造“双千亿”水产强省作贡献。
荆州市已连续举办2010、2011年两届中国淡水渔业博览会,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客商对荆州丰富的水产资源和多样化的淡水加工产品大为赞赏。图为2011年第二届中国荆州淡水渔业博览会展区一角。
发挥淡水资源优势建设淡水产品养殖基地
荆州地处两湖平原中心、古云梦泽腹地,水域辽阔,资源富集。境内江河纵横、湖库众多、塘堰密布,483公里长江似玉带横贯全境,355个湖泊如明珠点缀大地,142万亩鱼塘成板块连片恢宏,全市共有水域面积531万亩,占版图面积的四分之一。荆州是全国重要的水生动植物资源种质库之一,有水生生物385种,其中鱼类109种,全市建有2个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中华鲟保护站和洪湖、长湖等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成四大家鱼、黄颡鱼、鳜鱼、长吻鎨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6个,拥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5个,是发展淡水渔业的风水宝地。2011年,全市实现水产放养面积226万亩、水产品产量108万吨、渔业产值132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836元,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地市级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市。
荆州市市长李建明强调,优势资源要优先发展。“十二五”期间,荆州将充分发挥淡水资源优势,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保量、稳量、扩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力争到2015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建成100万亩高标准精养鱼池大板块和200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大板块,主推小龙虾、河蟹、黄颡鱼、黄鳝、龟鳖、鳜鱼等优质特色品种养殖,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0万吨,确保全国淡水产品总量第一大市地位不动摇,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
发挥渔业科技优势建设淡水渔业科研中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荆州渔业的发展之路正是一条渔业科技的进步之路,全市现与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内8个水产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以水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共对接养殖、加工等项目40余个,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十一五”末的47%上升到65%。洪湖市小龙虾、河蟹本地化繁育,监利县全雄黄颡鱼、黄鳝人工仿生态繁育,公安县泥鳅繁育、“18221”黄颡鱼养殖模式,石首市长吻鎨繁养和荆州区青鱼专养,以及湖北大明水产科技公司淡水鱼精深加工技术等一大批在全国领先的渔业科技新技术在荆州首创并得到推广应用,带动渔民增收、产品增值、渔业增效。
为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对产业的先导促进作用,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荆州市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同建设淡水渔业科研中心,开展长江名优水产品繁养,扶持水产龙头企业发展,支持水产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渔业科技培训,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水产综合效益,为荆州打造“淡水渔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挥水产大市优势建设淡水产品加工中心
民以食为天。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加工产品以其安全、营养、便捷、多样的特点广受青睐。为此,荆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的意见》,市委书记李新华要求把荆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荆州作为水产大市,水产品养殖总量快速增长,并呈现出区域垄断性、资源品牌化等特征,为吸引资本和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其相关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50家,其中规模以上3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加工能力达50万吨。全市创建了“洪湖清水”中国驰名商标、石首“笔架鱼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炎淡水小龙虾”中国名牌农产品和湖北水产三大品牌之一“洪湖渔家”等知名品牌,“德炎”、“越盛”牌小龙虾和鮰鱼片已出口欧美,“香妃”鱼糕、“楚兴”鱼丸、“味之渊”鱼罐头、“渔悦”鱼酱、“洪湖水乡”莲子、“湘妃”风味鱼、“渔家故事”系列休闲食品等成功进入全国大型超市。
荆州将抓住湖北省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发展战略的契机,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谋划现代渔业发展,推动优势产品向板块基地集中、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配套,加快建设洪湖淡水产品加工园和荆州城区大明水产加工园,推进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国淡水产品加工中心。
发挥市场流通优势建设淡水产品交易中心
荆州水产品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市场繁荣,拥有洪湖闽洪、荆州锦欣、监利监南、公安楚丰等各类水产品集散市场29个,水产流通中介组织近百个,水产经纪人2万余人,活鲜淡水产品年交易量达100万吨,形成了以水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渔户+超市”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丰富的活鲜水产品和加工制品为繁荣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水产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市水产品销售辐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2011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荆州淡水渔业博览会,初步搭建了全国淡水渔业科企、商企交流、交易平台。
为促进优势产业渔区持续发展、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淡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今年6月,在农业部、省政府支持下,荆州启动建设中国淡水产品交易中心。该中心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水产品现货交易市场为基础,以发展特色水产品电子撮合业务为切入点,按照“标准化、电子化、期货化”发展途径,打造水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最终实现水产品期货上市,把荆州建成集“产品交易、文化展示、会展宣传、商务办公、观光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立足湖北荆州、辐射中西部、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淡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会展贸易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推动湖北省水产业率先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引领全国淡水水产业发展。
发挥渔业综合优势建设淡水渔业文化中心
水是生命之源,鱼是水之精灵。荆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美、也因水而兴,漫长的历史演绎了丰富的水文化、渔文化,“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水国有丰年,鱼盐满市井”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古荆州的真实写照。相传舜帝南巡荆州途中妃子女英、娥皇所创的“荆州鱼糕”,以及石首绣林书生毕甲、慧姑娘化身的“笔架鱼肚”等蕴含亲情、爱情的美丽传说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荆州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渔文化质朴厚重。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遍天下,更是为璀璨的荆楚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与灵气。
文化是产业之魂,先进的渔业文化是建设“淡水渔都”的重要推动力。步入新世纪,荆州深入挖掘渔业文化内涵,积极拓展渔业发展功能,推动渔业由养鱼、卖鱼、食鱼向赏鱼、画鱼、展鱼、钓鱼、吟鱼等多领域蝶变,选编出版了《荆楚千湖鱼水情》诗词集,连续几年举办了渔业文化摄影和书画展、开展了群众性钓鱼比赛,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扩大了荆州渔业的社会影响力,增添了水产业的发展后劲。荆州是全国闻名的淡水鱼美食天堂。宋代诗词家苏东坡在荆州留下“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的美妙诗句;著名歌星周华健对荆州淡水鱼美食赞不绝口;荆州鱼糕、笔架鱼肚、皮条鳝鱼等荆楚十大水产名菜让“舌尖上的荆州”声名远扬。荆州将借势发力,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发展与渔业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城郊休闲渔业,建设中国荆州水产博物馆,抓好海子湖旅游、“洪湖岸边是家乡”、蓝田生态旅游园、糋水风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发展“渔家风情游”、“捕鱼节”、“采莲会”等旅游项目,让“现代渔歌”唱响海内外,引领荆州渔业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跨越发展,努力将荆州打造成为产业功能全、综合效益好、辐射效应强、发展后劲足的“淡水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