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展黄河河南段暨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贯穿我国9省市(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经过河南省境内的流长692公里。黄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丰富的鱼类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流,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黄河水质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渔业资源受到了很大影响。黄河鲤鱼是黄河中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快,为黄淮及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黄河支流伊洛河河水清澈,水流平缓,水草茂盛,环境清静,是黄河鲤鱼最大的天然繁殖场,近年来由于黄河流域渔业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鲤鱼天然繁殖场遭到一定的破坏,资源量不断衰减。为了解黄河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尤其是黄河鲤鱼等名贵鱼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决定今年开始省内黄河干流暨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承担,郑州、洛阳、开封、济源等相关水产部门协作。
根据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常规监测工作方案”中淡水重要渔业水域监测要求,黄河河南段暨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测点
小浪底水库主河道、大峪湾与黄河主河道交汇处、黄河河南段孟津黄河大桥处、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和开封惠济河东柳园处5个断面监测点;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环境监测从伊河和洛河交汇处到黄河口38.5公里设5个监测点(以上每个点均取左、中、右水样混合);产卵场内3家排污企业排污口3个监测点。
(二)监测项目
1、生物环境: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黄河鲤鱼部分生物学指标(增加)。
2、水质部分:
a.必测项目: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非离子氨、石油类、挥发性酚、高锰酸盐指数、Cu、Zn、Pb、Cd、Hg。
b.参考项目:水温,悬浮物,COD、砷,氟化物、六价铬,硝酸盐,亚硝酸盐氮。
3、生物残留:重金属Cu、Pb、Cd、Hg。
(三)监测时间
1、黄河河南段小浪底水库主河道、大峪湾与黄河主河道交汇处、孟津黄河大桥处、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和开封惠济河处在4、5、8月份各监测一次。
2、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水质和生物环境监测:黄河鲤鱼产卵期4—5月,具体监测时间为:
a、黄河鲤鱼产卵前期:4月05日~4月25日第一次监测。
b、黄河鲤鱼产卵中期:5月15日~5月20日第二次监测。
c、黄河鲤鱼产卵后期:5月25日~8月10日第三次监测。
(四)分析及评价方法
淡水溶解氧、重金属、石油类、挥发性酚按《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进行评价,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二类(产卵场、索饵场、自然保护区)或三类(养殖区)标准进行评价,生物残留按《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073-2001)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执行上述标准规定的方法。
(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对在黄河鲤鱼产卵季节突发性的水域污染事故,及时组织应急监测,做到及时掌握污染情况。监测区域为污染事故发生区域及污染源排污区域等,监测站点及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监测方法与常规监测一致,按《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073-2001)中相关项目进行。